•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公司新闻

如何与幼年儿童谈哀伤?

来源: 发布::2019-04-10

  2019年的清明节即将过去,在清明期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着拜祭祖先的习俗,有发现孩子对这个传统文化的好奇和不理解吗?作为家长和儿童工作者,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我们很多时候会谈到鬼,用鬼去替代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死亡以及象征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他人等等,都代表了儿童时期或者更早期,我们指向死亡的焦虑和情绪。

  当家里有亲人故去,或者到路上遇到死亡事件,喜欢的动物死亡等这些事件后,如果家长不能密切关注到孩子与亲人或动物分离的哀伤,哀伤的情绪卡在心上不能正常表达,都会影响到孩子完成一个哀悼。清明节能邀请孩子一起祭奠仙人或者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者是通过网络媒体等登载和播放关于祭奠的活动等,是最恰当的时刻给孩子进行死亡与人生的教育的最好时机。

  让孩子理解人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含义。

  让孩子像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作为父母,可以利用清明节拜祭仙人的机会告诉孩子如下关于死亡的理解,并帮助孩子认识死亡以及帮助孩子完成死亡的哀悼仪式,帮助孩子珍惜生命和懂得感恩祖辈或亲人所付出的一切。让拜祭仙人的仪式成为一种哀悼的方式和感受。

  哀伤经历

  不同孩子的思维发展会影响他们掌握“死亡”这个概念的认知,亦会影响孩子怎样经历哀伤。

  0-4岁的孩子

  这样年幼的孩子并不明白死亡是甚么一回事。但他们能够察觉家中气氛和生活规律上的改变,如照顾者的悲伤情绪或转换了照顾者。这些改变会动摇孩子的安全感。在情感上,孩子可能因而变得急躁易怒,或老是缠绕著照顾者。行为上,孩子可能会较易哭闹·进食或如厕习惯改变等。

  4-7岁的孩子

  他们思维发展的特性是"自我中心",他们相信所有事情的发生皆如其所想。因此他们可能会有一些"魔幻式"的想法。误认为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或自己曾发脾气诅咒亲人。思维方式会局限在一些看得见和可操作的实际事情或物件上・对于一些有关死亡的抽象的概念如“人死是不能复生”和“人人逃不过死亡”,他们会难于掌握。他们亦可能视亲人的死亡,如遭受死者的离弃,因而感受到强烈但短暂的哀伤。有时亦可能担心有关照顾的问题,如重复问及“谁来照顾我?”或“爸爸或妈妈(死者)何时会回?”等问题。

  在行为表现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倒退的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等睡眠或进食习惯亦可能会有所改变,有些更会变得急躁易怒或经常哭闹等。

  7-11岁的孩子

  他们的思维发展已渐成熟,已经能够明白握死亡这个概念。但他可能会对亲人逝世的详情充满好奇和疑间。例如:事发的过程、死者身体的情况死后世界和丧礼仪式等。有些孩子害怕死亡所带来的身体损害,亦有些孩子视死亡为惩罚,尤其是他们曾经听闻大人对死者作出的告诫。他们所表现的哀伤并不十分明显。有些可能以身体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或心口痛表现出来、有些孩子会做出违规或发脾气的行为来表达心中的哀伤,亦有些会变得较前退缩。如年幼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有倒退的表现如啜手指或尿床等情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会相信自杀可以和死者重聚。

  处理哀伤建议:

  1.尽早向孩子提供资料和给予参与的机会。因为孩子往往能够从家中些微的迹象察觉出家中的改变。当遇到家人病危或逝世时,隐瞒实情只会为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惊恐,甚至想象比事实更差的情况

  2 . 开放直接地向孩子解释死亡。建议可利用植物或小动物死亡的经验,帮助孩子明白。忌用委婉间接的说法,因只会令孩子感到更困惑。

  3.让孩子探望病危的家人、与死者的遣体道别和参与丧礼等,均有助孩子在混乱中建立控制感和安全感,对日后面对哀伤的适应亦有所帮助

  4.孩子并不擅长以说话表达内心的情感和需要,除了从行为表现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家人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不同渠道。抒发心中的情绪,例如哭泣、画画、做手工、做运动、打枕头等。以不批评、不说教的方式聆听孩子,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哀伤和缅怀死者,例如保留亲人的物件留念,绘制心意咭送给亲人等。

  5.若孩子误以为是自己引致亲人死亡而感到内疚,家人需清楚解释亲人的死亡原因是与孩子无关。

  6.允许孩子做回小孩子应做的事情,如游戏和享受欢乐的时候。这些其实是孩子帮助自己处理哀伤的方法。

  7、孩子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合家人离世的消息。不要一下子将所有资料告诉孩子,当孩子吸收了部分资料后,再加一些新的资料更为恰当。容许孩子重复发问有关死者的问题来确认事实。

  8、孩子需要家人作他们的榜样去学习表达情感。尝试以坦诚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哀伤。

  9、不要责备或嘲笑孩子的倒退表现。孩子需要家人的关心,并逐渐建立安全感和控制感,例如:为孩子提供一个作息有序的时间表,帮助孩子在丧亲后混乱的生活中逐渐建立秩序。

  10、不要强烈要求孩子尽快独立或担当起离世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免令他们承受过大的压力。

  11、“肌肤之亲胜黄金”,在孩子伤心流泪时,让他轻易在肩膀上或给与一个拥抱,均有助安抚孩子。

  12、与学校的老师和心理专业机构保持联系,除了有帮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外,也让孩子在学校得到适当的明白和关怀。

  注明:根据香港善宁会相关资料整理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珠海市镁怡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人:车玉屏
咨询热线:0756—2527806
网  站:WWW.ZHMYXL.COM
邮  箱:1853104899@qq.com
地  址:珠海市香洲银桦路400号五洲花城澳洲园会所三楼1-3号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