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幼童心理

中国式礼貌容易伤害孩子

来源:摘自《珠江晚报》 发布::2016-11-07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的。针对这三种中国式礼貌,家长们可以看看自己会不会犯这些“礼貌性”的错误。

 

一、  要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2岁的妹妹来捣乱。两人争抢起来的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 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的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的孩子却恃宠而骄,变得越来越任性。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家长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

 

二、  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妈妈烦燥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像话了。”结果是妈妈越评批,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比如一种常见的情景——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的“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三、  面对别人的夸奖爱用谦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骑得真好啊!”这个时候,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常见的中国父母的谦虚和礼仪方式,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就像这位妈妈,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如果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他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家长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珠海市镁怡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人:车玉屏
咨询热线:0756—2527806
网  站:WWW.ZHMYXL.COM
邮  箱:1853104899@qq.com
地  址:珠海市香洲银桦路400号五洲花城澳洲园会所三楼1-3号房

-